前一篇:初入峽有感 后一篇:自江州至忠州
過昭君村 村在歸州東北四十里。
靈珠產無種,彩云出無根。
亦如彼姝子,生此遐陋村。
至麗物難掩,遽選入君門。
獨美眾所嫉,終棄于塞垣。
唯此希代色,豈無一顧恩?
事排勢須去,不得由至尊。
白黑既可變,丹青何足論?
竟埋岱北骨,不返巴東魂。
慘澹晚云水,依稀舊鄉園。
妍姿化已久,但有村名存。
村中有遺老,指點為我言。
不取往者戒,恐貽來者冤。
至今村女面,燒灼成瘢痕。
不取往者戒,恐貽①來者冤
①貽:留。②昭君村:在今湖北秭歸。五言古詩《過昭君村》,作于詩人赴忠州刺史任途中。這兩句詩的后兩句是:“至今村女面,燒灼成瘢痕!彼木涞囊馑际,因鑒于王昭君美麗出眾而得到悲慘的遭遇,后來的村女們吸取前人的教訓,恐怕受到同樣的命運,都把面孔燒起許多瘢痕,破壞了她們的美貌。這個慘痛事實,讀來令人心酸,是對昭君命運的憐憫,對皇室摧慘婦女的控訴,藝術概括深刻、尖銳,感人至深。同時,也是詩人借昭君遭遇,曲折地表示了自己的心境。
【作者小傳】:白居易(772—846)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,今陜西渭南人。早年熱心濟世,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,并力求通俗,所作《新樂府》、《秦中吟》共六十首,確實做到了“唯歌生民病”、“句句必盡規”,與杜甫的“三吏”、“三別”同為著名的詩史。長篇敘事詩《長恨歌》、《瑟瑟行》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。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,“宦途自此心長別,世事從今口不開”,但仍寫了許多好詩,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,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。晚年寄情山水,也寫過一些小詞。贈劉禹錫詩云: “古歌舊曲君休聽, 聽取新詞《楊柳枝》”,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。其中《花非花》一首,頗具朦朧之美,后世詞人如歐陽修、張先、楊慎,都極為贊賞。
古詩詞選讀:
詳見《漢語大辭典》中華詩詞(界面見下圖),提供9萬多首古詩詞,可按標題、內容、條件等多種方法查詢。
下載網址:http://www.hydcd.com/softdown.htm

更多內容請查看【漢語大辭典】。
關于查詢上一句、下一句是什么,如有疑問,請與我們聯系。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