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篇:江陵愁望寄子安 后一篇:石魚湖上醉歌并序
蟬
垂綏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
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
【注釋】:
(1)綏: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,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,形狀與其有些相似.
【簡析】:
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,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,表達自己的情操。
本詩與駱賓王、李商隱的《詠蟬》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。
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,詠物中尤多寄托,具有濃郁
的象征性。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、習性和聲音,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
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,物我互釋,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。關鍵要把
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,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。垂
(rui2音近于“銳”),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,也指蟬的下巴
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。蟬用細嘴吮吸清露,由于語義雙關,暗示著冠
纓高官要戒絕腐敗,追求清廉。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,與那些
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,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。詩
的最后評點道,這完全是由于蟬能夠“居高聲自遠,而不是由于憑
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。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,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
無非是說,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,德行高潔,才能說話響亮,聲名
遠播。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,絕非依憑見風使舵,或
者什么權勢、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。實際上,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
夫子自道。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,
名聲在于博學多能,高潔耿介,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,能
夠直言善諫,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。為此,唐太宗稱他有“五絕”
(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辭、書翰),并贊嘆:“群臣皆如虞世南,
天下何憂不理!”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,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蟬來
自況,也可見其老成謹慎,以及有自知之明。
--楊 義
古詩詞選讀:
詳見《漢語大辭典》中華詩詞(界面見下圖),提供9萬多首古詩詞,可按標題、內容、條件等多種方法查詢。
下載網址:http://www.hydcd.com/softdown.htm

更多內容請查看【漢語大辭典】。
關于查詢上一句、下一句是什么,如有疑問,請與我們聯系。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