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篇:桃源行 后一篇:渭城曲
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
寒山轉蒼翠,秋水日潺湲。
倚杖柴門外,臨風聽暮蟬。
渡頭余落日,墟里上孤煙。
復值接輿醉,狂歌五柳前。
【注解】:
1、墟里:村落;
2、孤煙:炊煙。
2、接輿:這里北裴迪。
【韻譯】:
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,
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。
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,
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。
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,
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。
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,
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。
【評析】:
這是寫景之詩,描繪了幽居山林,超然物外之志趣,因而以接輿比裴迪,以陶潛比自己。風光人物,交替行文,相映成趣,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,抒發了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。
開頭二句寫景,著意刻畫水色山光之可愛,雖深秋,山依然蒼翠,水依舊潺流。三、四兩句,轉而寫情。倚杖柴門,臨風聽蟬,神馳邈遠,自由自在。五、六句又間寫景致。渡頭落日,墟里孤煙,地道山村風物。最后兩句再寫人情。接輿、五柳、潔身自好,高風脫俗。風光無限,加之人物疏狂,怎不叫人情趣陶然?!
詩起句工對,頷聯反而不對,實屬不入格。喻守真疑為首聯與頷聯顛倒錯亂,如若對調,則平仄格律既不失粘,且在意義上比較自然!耙姓取本涫强,接看“寒山”;“臨風”句是聽,接聽“秋水”。此說有獨到之處。
【簡析】:
這首詩寫出了閑居生活的從容瀟灑,以及對世事的忘情。
【作者小傳】:王維字摩詰,河東人。工書畫,與弟縉俱有俊才。開元九年,進士擢第,調太樂丞。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,歷右拾遺、監察御史、左補闕、庫部郎中,拜吏部郎中。天寶末,為給事中。安祿山陷兩都,維為賊所得,服藥陽喑,拘于菩提寺。祿山宴凝碧池,維潛賦詩悲悼,聞于行在。賊平,陷賊官三等定罪,特原之,責授太子中允,遷中庶子、中書舍人。復拜給事中,轉尚書右丞。維以詩名盛于開元、天寶間,寧薛諸王附馬豪貴之門,無不拂席迎之。得宋之問輞川別墅,山水絕勝,與道友裴迪,浮舟往來,彈琴賦詩,嘯詠終日。篤于奉佛,晚年長齋禪誦。一日,忽索筆作書數紙,別弟縉及平生親故,舍筆而卒。贈秘書監。
古詩詞選讀:
詳見《漢語大辭典》中華詩詞(界面見下圖),提供9萬多首古詩詞,可按標題、內容、條件等多種方法查詢。
下載網址:http://www.hydcd.com/softdown.htm

更多內容請查看【漢語大辭典】。
關于查詢上一句、下一句是什么,如有疑問,請與我們聯系。謝謝!